近日外媒Blooloop对该博物馆首席信息官Jane Alexander做了专访。她谈到了“第一展厅”的下一次迭代,以及她如何使用科技来揭开艺术的面纱,以便让人们更好地了解那些藏品。
“在一个艺术博物馆中,艺术应该是第一位的,而不是技术。”她对Blooloop说。然而那些技术的基础设施需要到位,才能使艺术生辉。“把技术作为标准”已经从会议室传播到了董事会,确保每个人都理解这一规定。
在该博物馆装修和关闭期间,其做了很多评估,发现很多游客有个刻板印象:认为博物馆是个与自己无缘的地方,不适合家庭,不适合没有艺术细胞的人等等。
如何应对这一挑战?“为游客准备工具,拉近他们与博物馆艺术品的距离,同时也让更多年轻人走进博物馆。”
全馆数字化战略
Jane还意识到整个博物馆需要一个数字化的战略。于是“第一展厅”成为了这个战略的测试平台。
这个展厅的目的是激励游客探索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包括真正的大师作品如毕加索,罗丹和乔瓦尼帕尼尼;它还具有在美国最大的一面多点触控显示屏——150块科视Christie®的微砖MicroTiles®组成的数字显示墙。该显示墙与博物馆的数字资产管理系统充分整合在一起,带有一台超过2300 万像素的显示器。
40英尺(12.192米)长的触摸交互式数字显示墙展示来自博物馆永久收藏的4500多件物品的图像。游客可以从墙上探索,激发灵感,帮助了解馆内藏品;从远处看是一种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该显示墙允许多达16人与其同时进行交互。
其内容管理系统每天都会进行一次更新,刷新显示墙内高分辨率的艺术品图像、元数据,以及展示墙上的艺术品在游客电子设备的ArtLens 应用程序里被“点赞”的次数。
“第一展厅不只是创新,它是一个战略。它不是为了技术而应用的技术,而是一种加强游客与我们世界级收藏品联结的技术。”
Jane和她的团队目前正在实施“第一展厅 2.0”计划,这是该展厅的第二次迭代,将展示全新的艺术作品和全新的无障碍互动。2016年夏天,她在Studio Play——“第一展厅”的入口处区域成功测试了这项新技术,该区域鼓励9至99岁的任何人在深入“第一展厅”和主要画廊之前,探索并创作艺术。
App与它的2.0版本
ArtLens是一个创新的博物馆应用程序,使用iBeacon技术,允许游客在博物馆里导航。它使用最先进的导向系统,免除了纸张地图。ArtLens拥有超过9小时的多媒体内容,包括音频游览片段、视频、故事和其它实用信息。游客还可以将他们的设备停靠在数字显示墙上,利用蓝牙技术与显示墙连接,将他们感兴趣要探索的艺术品保存到设备上,创建出一条自定义、个性化的旅程,还可以在社交网站上发布自己设计的这条参观路线。
无论是参观之前,期间还是之后,都可以使用ArtLens来扩展他们的体验。
“技术必须是无缝对接的”
Jane以ArtLens应用程序作为例子。其最初的想法是,游客可以扫描二维和实体的艺术品。但最后她决定删除扫描实体艺术品的功能: “如果扫描实体艺术品,需要站在正确的地方并四处移动。”她解释说, “有些人会认为技术不好用而导致体验变差。因此我的感觉是,技术必须是让人容易掌握的,无缝对接的。”
所以她的基础性原则是:前台你看到的是惊人的艺术,后台永远是无缝对接的科技在做强有力支撑。
对的人用到对的事上
从2011年开始,Jane雇用了设计公司Local Projects(纽约),并重新思考领导该项目的团队。“我们改变了团队,成就了如今的‘第一展厅’,策展、设计、教育、释义和收藏的人都参与其中,这也意味着每个人一定程度上都是这个项目的主人。它不是一个小的部门项目,而是一个博物馆项目。”
“我们在这个巨大的项目中没有一处变更的计划。”Jane说。 “不仅项目准时开放,而且每个活动——包括十处互动,一个应用程序,都完美运行。她清晰的定位加上组织的团队,共同实现了这项奇迹。
技术究竟该怎么用?
Studio Play是一个数字互动空间,位于北厅,也经过大修。 “最初的想法是,它应该是一个家庭通过游戏开始与博物馆收藏之间的关系的地方,” Jane表示。果然,开放后它非常受年轻家庭欢迎——这里有舒适的椅子,是免费的,孩子们有地方玩而且安全,它已经成为一个愉快且舒适的游戏室。近来,团队还重新想象了这个空间,于2016年6月16日开放了新版本,游客仿佛置身于一个艺术家的工作室内,可以参与到水彩作画、陶艺、拼贴画等活动中——且多为体感互动型。
“我们希望这是一个人们开始与藏品之间的关系的空间,我们希望它是神奇的。它现在以数字交互为主,虽然我们还有书和沙发,但是当你走到这里,会发现每个人都在活动和参与互动,而不是休息。”
虽然已经走在了科技的前沿,但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总是在计划改进和更新每个组件。不过Jane也开始反思:“我们发现,游客喜欢并享受这个部分,但他们还没有真正理解艺术,也没有掌握更多的技能,这就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你的技术很酷’不是我们想要游客说的。我们更希望听到‘我们去看了实物,比图像还要酷’,或者是‘我想我开始理解这些馆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