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做好古城保护 为城镇化谱写华彩篇章
发布时间:2013.12.31 来源: 查看次数:2524
不久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城镇化建设目标之一“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举国热议。这不仅是其文艺清新的表述充满诗情画意,更是因为它对如火如荼的城镇化建设中出现的大拆大建、拆真建假、野蛮改造等不和谐现象的深刻批判,以及对历史记忆、民族文化、区域特点等悠久传承所表达出的极大尊重。12月25日,国家文物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在正定召开古城保护现场会,就是要通过宣传推广正定古城保护经验,树立正确的古城保护理念,正确处理古城保护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把古城保护、文化传承作为城镇化发展中的“软实力”和“助推器”。会上发布的《古城保护正定宣言》,就是顺应新时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正确认识古城保护的意义,从对历史、对民族负责的高度,作出的关于古城保护的郑重承诺和自我规范。
科学发展的城市是有健康鲜活的生命的,如同一个发育正常的人,具有纹路清晰可辨的肌理——古老的遗存、传统的建筑、纵横交错的街区道路等等;城市是有灵魂的,这就是在生生不息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传统,附着于各种物质载体上的文化内涵。这内涵,好比一座城市的DNA,是它区别于其他城市,彰显出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个性和魅力的所在。一般而言,城市是在继承中发展、靠发展来继承的。保护好古城是为了更有效地发展好古城,就是要保护好古城的历史文化记忆和自然生态环境,使之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并将它们一代代传承下去。
城镇化是人类历史规律的一部分,科学发展是其唯一可持续的长远之路。近年来,一些地方粗放式地“大拆大建”、“拆真建假”,通过粗制滥造来简单复古,拆掉的不仅是优秀的传统建筑、美好的青山绿水和人们魂牵梦绕的缕缕“乡愁”,更破坏了城市的DNA。古城保护就是要保护好筑就城市今天的来路,“使公众能清晰的认知古城形成、发展的脉络,使古城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和传承”,并顺势走上明天的去路。
古城保护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方方面面,必须科学对待,实事求地确定城市定位,以人为本,务实行动。人是城市的根本,也是城市的活力所在,解决城镇居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是古城保持活力、健康发展的本质任务和重要环节。千百年传承至今的古城,都是人与自然长期磨合的产物,“天人合一”是其永恒的追求,也是最大的特色。因此,保护古城不能机械地保护几个街区、几座建筑,不能一成不变,将原住民笼统迁出,而要统筹考虑,要在坚持原真性、完整性等古城保护原则下,创新思维,充分尊重和满足居民的合理诉求,用发展的眼光来做保护,有机更新和改造,完善城市的生态功能和人文环境,提高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让居民在古城中住得方便、住得舒心”,充分享受古城保护的成果,并积极参与到古城保护中,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真正使古城保有发展的源头活水。要做到这些,关键的还是要强化顶层设计,做好指导古城保护与发展的科学规划,严格按照规划,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推进和实行。“不能政府一换届、规划就换届”,而“要一张蓝图干到底”,确保古城按照规划的既定目标稳步发展。
一座伟大的城市,不会抛弃过去,不必剖开层层夯土,就能看见岁月留下的痕迹;一座伟大的城市,是无数梦想的集合,既凝聚了一辈辈先人的梦,也永远有新的梦想不断加入,不会因满足而固步自封,更不会因自闭而失去活力。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焕发古城的蓬勃生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拓展城市的发展前景,是我们的迫切任务,也是我们的历史责任。我们期待:古城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