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壁画的复原性临摹
发布时间:2013.11.14 来源: 查看次数:2539
北齐高洋墓东壁壁画摹本(长约37米,最高处约8米)

壁画摹本着色
河北省博物馆新馆的《北朝壁画》展,选择了河北省境内发现的东魏茹茹公主、元祜、北齐高洋等五座墓葬出土的壁画。除6块高洋墓壁画为原件外,其余所展示的都是新绘制的摹本。
高洋墓壁画摹本是采用复原性临摹方法完成的,它以画幅巨大、画面清晰完整而格外引人注目。其余几座墓葬壁画摹本则采用复制性临摹方法完成。
复制性临摹是考古工作中常用的方法,干起来比较顺手,那些壁画上的土锈、斑驳的色彩和脱落的墙皮,画起来很容易出效果,完成后的作品更有历史感和沧桑感。
而完成这次复原性临摹工作,主要靠1995年的摹本、发掘现场照片和《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考古发掘报告。
门墙壁画的临摹还算顺利,大致分为打格放稿、墨线定稿、拷贝、勾勒、着色和调整几步。采用了厚画的手法。
墙皮颜色,是用水粉的白、土黄,矿物质颜料的赭粉、土黄以及墨汁和蛤粉按一定比例调制而成。 墙皮的颜色铺满后,便可对壁画中的具体形象施色。
着色的难度很大。因为文字描述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的形象描述很含糊,有的甚至没有提到。不过,也有很详细的,如大朱雀的翅膀,报告写到“现颜色自外而内依次是青灰、白、暗驼、肉粉、朱红等色”,字数并不多,但对复原临摹帮助很大。
在壁画摹本的着色上,笔者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壁画资料中能看清楚的,必须按原作;看不清楚的,考古报告中做过详细描述,且非常明确的,要依考古报告;实在看不清楚,报告中又没有描述的,就画成墙皮颜色。
接下来是临摹墓道东壁壁画。从保护壁画的角度出发,这次复原临摹,我们没有去搬动那些壁画原作,而是以1995年的壁画摹本为准,用塑料薄膜通过双钩的方法进行拓稿,同时参照壁画照片,对摹本中明显的错误,在拓稿上做了修改。对壁画脱落导致原摹本大面积的缺损处,依据照片和现场画的线图进行了填补。
之后,是拷贝、勾勒、着色和调整。
因图片清晰度差,缺少特写,特别是几乎没有人物面部的特写,对这种情况,只能参考1995年摹本和线图来勾勒。
古代壁画是先做墙壁,再勾线着色(有的着色后复勾),而我们的临摹是先勾线、着色,再画墙壁。因采用的是厚画的方法,对线条较稠密的部位,只能掏着画。人物的胡须、毛发是最难处理的部位,它们周围的墙皮色,只能用小红毛和小衣纹小心翼翼地画,既要让墙皮色和墨线完全衔接,又不能压到墨线,让人感到摹本上的画就是画在墙壁上的,而且非常自然。
初步完成后的摹本总是觉得有些单薄,缺少厚重感,颜色和线条之间缺少浑然一体的感觉。于是,笔者尝试着在摹本的背面涂颜色,通过渗透过来的颜色,来衬托它,统一它。
几次实验后,我们决定用熟褐、土黄加淡墨调成稀汤,用小喷壶在摹本背面喷色。在没有壁画形象的部位喷一遍,有壁画形象的部位要喷两三遍。这样墙皮的颜色薄厚不匀,透过来的颜色有了层次上的变化。最后,又在摹本正面进行调整,看上去自然的保留,不自然的部位,用小喷壶喷清水,趁湿用油画笔或毛笔揉搓,使其自然。调整后的摹本沉稳厚重了许多,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这次壁画复原临摹工作结束近一年了,我仍然时常在想,壁画复原性临摹和复制性临摹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它的意义是什么?
我认为,复制性临摹主要要求临摹者有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娴熟的绘画技艺,看到什么就画什么,侧重的是画面效果;而复原性临摹,还要求临摹者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对画面中不清楚的部分要做认真的分析和观察。比如,门墙上朱大雀的翅膀上最外侧的长羽毛,从照片上看,就是黄褐色的,但从考古报告的文字描述和发掘现场的壁画色稿得知,黄褐色的羽毛上个别处还残存有原来的石绿色。经过分析后我们判断,翅膀原来就是石绿色,黄褐色是石绿色脱落后呈现的色彩。于是,在复原临摹时,便把翅膀最外层的羽毛画成了绿色。不夸张地说,复原性临摹本身就是研究,它比复制性临摹难度更大。
在现实生活中,长期以来存在这种现象:文物考古工作者把文物从墓里取回来,经过研究整理,完成考古发掘报告并出版,就算大功告成了,古代壁画墓的情况也同样。但这些专业的书籍发行量很小,一般只有专业人员查阅、研究。
刚开始进行临摹时,我手里的《磁县湾漳北朝壁画墓》也是崭新的,现在经过大家无数次地翻阅,几乎已破旧不堪。我心中顿生感慨,作为专业人员,若非这次复原性临摹,我也不会这么仔细地揣摩书中的文字内容,更何况是普通观众呢?
普通大众不可能像我们专业人员一样去研究它,他们到博物馆参观,除了对文物的喜爱外,无非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他们未必对我们的研究过程感兴趣,但他们一定很想更直观地了解我们最终的研究成果。而我们的复原摹本恰恰能满足他们的口味。
通过这次临摹,笔者深深感受到,博物馆面对的是大众,首先考虑的应是大众的需要,不能单从个人的喜好或专业的角度考虑。作为博物馆人,我们有这个义务和责任,把文物考古的研究成果,通过我们的大脑和双手,把它形象地展现给观众,让普通观众能够便捷地享受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使人们喜欢文物,关注文物,进而来保护文物。(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