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会诊成立水下测绘组保护西湖景观
发布时间:2013.08.06 来源: 查看次数:2451
昨日,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杭州市园文局)邀请各相关方面专家,召开专家论证会,讨论如何更好地保护三潭印月景观。
接下来,三潭石塔将接受水下体检。那么,是否要加固、加大防护圈?一切待定。
三塔将接受水下体检
与会专家分别来自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单位。他们的专业也各有偏重,有研究建筑结构的,有专门从事古建筑保护的,有研究西湖遗产的,有研究历史的,也有研究实质文物保护方面的。
怎么更好地修复保护三潭印月?专家的意见是,首先,搞清楚石塔和基座底下的结构到底是怎样的。
“接下来,我们将组建水下测绘组,首先把三潭石塔的建筑结构摸清楚。”与会专家们说,昨天的会议只是一个开始,大量工作内容都还待安排和操作,不过,基本由浙江省古建筑设计研究院和浙江工业大学负责具体操作。
专家们说,水下测绘组将对三潭石塔的建筑构造、水下基础情况、残损情况、沉降情况等进行全面测绘和体检,比如松木桩到底有几根、三塔为什么都略有倾斜的情况等等。从测绘开始,分五步走,接下来是体检、出具评估报告、实施保护措施、建立《跟踪监测方案》等。
也许是小垫块跌落
南塔被撞后,市民游客都很关心三潭石塔的稳定性、倾斜度问题。
“三塔原本就是有些微微倾斜的,西湖申遗前,我曾经两次细细观察,都发现了这一点,”一位专家建议,“趁此机会,这次也需好好检查原因。”
关于三塔的微微倾斜,省古建院专家讨论到一个可能性,根据目前资料,石塔下方为松木桩,木上为石质基座,基座上安放石塔:“比如,古代的基座大石块不一定非常平整光滑,在基座和木桩间辅以‘垫块’,是常规的建筑方式。年深日久,若垫块跌落一二,基座就可能倾斜。”
专家们讨论时纷纷提到,三塔是古人建筑智慧的体现,若石塔不是榫卯结构、由各部件“搭积木”而成,经历近400年风雨,可能早就破损了。实际上,古代很多塔类建筑都是“搭积木”而成,如灵隐寺内的双塔双经幢、南宋皇城遗址内的梵天寺经幢等等。
另外,相比石料,水下松木柔韧而抗水波摇动,可能更坚固耐久,也是石塔建筑的优势。
得等体检报告出来
根据勘测结果,省古建院和浙工大将做一个体检报告(评估报告),给出修复建议,比如要不要加固,日常管理要不要加大防护圈等等。当然,目前,几乎所有专家都建议,采取最小干预原则进行保护。
“量出每一个毫厘”,西湖成为世界遗产后,针对好多珍贵文物的保护,都更加细致了。比如,2012年,灵隐寺双塔双经幢就已经进行了三维激光扫描,制成三维数字模型,即便文物消失,也几乎可以完全恢复文物原先的样子,包括一个小小的裂隙、破损、浮雕造型等。
三潭石塔会这样被扫描吗?将用哪种方式保护,目前还是未知数,一切都要等体检报告出台后。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西湖遗产监测中心最后要做一个跟踪监测方案,全方位跟踪保护三潭印月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