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4年 穗“文保名录”或添66成员
发布时间:2013.07.19 来源: 查看次数:2382
羊城现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多少处?根据最新的资料,答案是251处。但很快,这个数字将被再次刷新。南都记者昨日独家获悉,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涉及66处建筑,正在提交市政府审核通过,最快将于下月公布。
释疑:市级文物为何少了10多处?
据介绍,广州分别于1956年、1983-1984年、1999年及2003年-2006年,进行过4次文物普查,并在此基础上公布了7批市级文保单位。最近一次的公布,要追溯到2009年。根据媒体报道,当时广州的7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总量,已达到268处。为何最新的数字,竟然还“少”了10多处?
“这是一种‘后浪推前浪’式的晋升,4年中,不断有建筑从市级文保单位变成省级甚至国家级,相关数字随之一起变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意味着,“市级名录”也将迎来新成员加入。
变化:将取消评定文物的两个级别
本月初,在金陵台遭强拆调查结果的新闻发布会上,广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志强曾透露,近期将在全市进行一次文物普查,并对所有的文物及文物线索进行梳理、登记和挂牌。
昨天南都记者从权威渠道证实,第八批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已经酝酿完毕,正在提交市政府审核通过。相关负责人表示,最快将于8月份对外公布。
南都记者了解到,第八批广州文保单位名录出炉后,将带来一个重要变化———“市登记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内控文物保护单位”两个级别,将被直接取消。“因为这部分文物的定义不够清晰,我们的原则是‘能上则上,上不了就下’,将部分价值高的文物晋升为市级,价值达不到的,纳入区级管理”。
突破:钩机下“抢救”出来的文物
按计划,新一批“市级名录”包括66处建筑,部分来自于“市登记和市内控文物保护单位”,部分来自于“区级文保单位”。还有一部分最值得一提的是,它们是在城市改造的钩机下“抢救”出来的,如位于沿江路153号的中原行旧址。
中原行,中国文化同盟广州分盟(共产党的地下秘密组织)成员温盛湘,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创办的一家船务公司———“中原运输商行”,简称“中原行”。
中原行当时设于嘉应同乡会馆,即今天长堤大马路153号的一座四层高的洋楼里。后来,中原行成为了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重要联络点。
一种说法是,1949年,广州解放之日,温盛湘安排员工把五星红旗插在了中原行楼顶天台上,成为迎接解放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2010年前后,中原行旧址已经开始遭到工程破坏,广州市文广新局得悉后发紧急函,认为该建筑符合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条件,要求“刀下留人”。至今,该建筑仍未得到正式的文保身份。相关负责人表示,“第八批名单中,就有中原行”。
[你知道吗]
一栋老房子
如何变身“文保单位”的
“文物线索”只是文物“后备军”
或者,让我们先从中国的文物普查史开始。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是从1956年开始的,那时人力物力缺乏,普查规模小、不规范,几乎没有留下详细的统计数据。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自1981年秋至1985年,其规模和成果均超过第一次,但受资金、技术等制约,仍然有漏查。
许多专家口中提到的“三普”,是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从2007年6月至2011年12月,为期接近5年。此次普查较前两次涵盖内容更丰富,信息网络、数码相机、G PS卫星定位仪等现代科技手段均运用其中。“三普”之后,广州地区的文物线索近6000条。
然而,所谓“线索”,只是对文物“后备军”的临时性称呼,并非正式文物,也不受任何文物法规的保护。
跻身文保 基层工作者最重要
按照原有规定,广州的文物从高到低依次分为6种级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登记和市内控文物保护单位(此级别即将被取消)、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一栋老房子,如要跻身“文保”单位,基层文保工作者的作用,至关紧要。通过日常巡查,或者街坊报料,文保工作者会“圈定”线索中较有价值的建筑进行登记,并组织专家论证,一旦通过区政府认定,便可公布成为“区级登记文保单位”,价值更高的,则公布成为“区级文保单位”。
每隔一两年,各区可集纳一批优秀区级文保单位,推荐成为市级文物,经专家研讨、市政府核定后公布。如此类推,由下至上,层层选拔。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约每3年公布一次。
关于文物建筑
你或许有太多“不知道”
越秀荔湾两区 文物最多?N O!
无论是“古粤秀色”、“Vickym am a”还是“发现广州”,大量的民间文保人士都习惯把“搜城”的目光聚焦在东山、西关的老街老巷。因为很多人认为,老城区人文活动多,留下的古迹也相对较多。
但事实上,根据老五区目前公布的“区级登记保护文物单位”名录来看,番禺和白云才是广州文保单位的“大户”,前者拥有登记文物669处,后者拥有501处。论数量,足足是越秀的10倍有多。
据分析,这和番禺、白云面积较大有关系。另一方面,更是因为郊区的城市建设进度稍缓,给大量文物线索留下了喘息的机会。
“年纪大”的建筑才是文物?N O!
说起文物建筑,更多人会先考虑它的建设年代,仿佛只有那些清朝、民国时期的建筑,才能纳入考虑范围。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以越秀区去年年底公布的区级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为例,50个名单中,建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就占了5处。其中,最“年轻”的文物是位于大塘街道东平社区的“叶剑英纪念诗碑”,建于1987年,论年龄才26岁。
好风气调动村民申报积极性?Y E S!
在白云区501个“区级登记保护文物单位”中,宗祠占据的分量超过一半,接近280个。据介绍,这是因为“村民以祠堂为荣”的风俗,加上普法工作提高了村民的文保意识,大大调动了村民保护文物的积极性。
2010年至2011年期间,白云区对区级登记保护文物单位进行挂牌,不同的村与家族之间,形成了一种良性的“攀比”。没能挂牌的祠堂,整条村都会觉得很丢脸,马上停止占用或出租,向政府申请成为文物。
讲述
文物保护是“烧钱”的活简单修座祠堂要花100万
全国“三普”之后,冼永成发现,广州的文博系统的新鲜血液开始慢慢流失。当时参加培训班的文保新人,如今剩下不到1/10。
广州妙高台、金陵台民国建筑被强拆的消息,在深夜通过网络遍传开来。对于很多文保工作者而言,那一晚是不眠之夜,比如冼永成。
“每条文物线索都得来不易,有血有汗”,这个29岁的小伙子,一毕业就来到白云区文化遗产管理办公室任职,至今9年。在接受采访时,他忍不住抽了半根烟。“做这行太耗精力,最近连续好几天加班到凌晨,抽烟比较提神。”
IT男“阴差阳错”入了行
2004年,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刚开始不久,攻读计算机专业的冼永成,“阴差阳错”被请来白云区文广新局的社会文化管理科实习,帮忙录入资料,没想到这竟改变了他的职业选择。
冼永成记得,当时他是办公室里唯一的年轻人。2005年,他开始跟随老前辈、白云区“文物通”梁桂明下乡调查、核查资料。这当中陆续有更多“半路出家”的年轻人加入到摸查队伍中来。草帽、马夹、皮尺、黑皮本子、登记表,是他们每天出门必备的行头。
最难忘的,是在太和镇与花都区交界的神山地区摸查期间,他每天7点半准时从单位发车,中午就在车上啃饭盒,午休的时间也省下。最高记录,可以调查10处线索。”拍照、测量、绘图、描述风格、装饰艺术等,还要向村民宣传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一个点结束又赶往下一个目的地,直到晚上8点多踩着月光回家。“大家都没有一句怨言。如果你觉得累,你就不适合在文保一线。”
经历了全国“三普”,广州“四普”的8年光阴,冼永成感慨万千:“这是20年才一遇的锻炼机会啊!”更重要的是,老前辈手把手地教导,点燃了他对文保工作的兴趣,在实践中学到书本上不可能有的知识。冼永成如此形容他对这份工作的喜爱,“即使不睡觉都可以”。
在电影《风声》里,特务有不同的身体密码。冼永成说,每一座文物也有属于自己的密码。“古建筑的坐向、高度、宽度等都很讲究的,古人用鲁班尺丈量,往往不会是整数。多出的零头,其实代表了风生水起、子孙兴旺等不同寓意。”每一次“解码”带来的惊喜,让冼永成沉迷不已。
工资低有人来了一天就走了
然而,“三普”之后,冼永成发现,广州的文博系统的新鲜血液开始慢慢流失。当时参加培训班的文保新人,如今剩下不到1/10。在白云区,仍坚守第一线的,只剩下他一人。
人手奇缺的问题,同样困扰着广州海珠区的文保工作者。在海珠区文博中心的名册里,在编20人,非在编57人。但据中心副主任刘志辉解释,里边专职负责文物巡查的工作人员只有2个,而且全是“娘子军”。原来,非编人员年薪才3.5万元,当然难以留住男生。
来了后人员流动性也很大。据说,有最短的只干了一天,了解清楚这里的工作量和收入,第二天就辞职。上周五,海珠区文博中心业务室终于满座。“办公室齐人是很难得的,平时大家都要在外面跑。”
刘志辉打开储物柜,里面放满零食,还有枕头、毛毯,甚至有折叠床。“从事文保工作,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万一有突发事件,24小时轮轴转。如深夜有钩机进来(破坏文物),接到报料,我们要马上出动。”
私人业主不配合挂牌放狗咬
在两次普查工作中,海珠区对近200个社区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去年8月《海珠区不可移动文物名录》出炉,211处建筑纳入保护。当中,私有物业占7成。
让人始料不及的是,名录刚刚出炉,就引起部分私有文物的业主担忧,有的甚至抗拒文保人员的入户调查。就在上周,海珠区文博中心主任张晓东与其他文保工作人员就吃了一道“闭门羹”。“业主就在屋里,但保安却将工作人员拦在门外,大家足足等了1个多小时,业主才肯出来沟通。”
刘志辉称,文物的挂牌工作,目前仅完成约一半。其中,约有1成挂牌工作,需要继续协商,全都涉及私人财产或集体物业。“有的屋主会提出,挂牌不能弄脏了墙壁。有时,村民还会放狗咬。”
文保烧钱所幸经费近年有提高
刘志辉分析,很多业主认为,挂牌限制了他们对建筑维修,也有人觉得,文物挂牌后就没有后续的处理,文物部门有事不来关心,没事就来刁难。“这些是他们最大的心结,但大家真的误会了”。
据介绍,在海珠区文博中心直管的文保单位中,若出现被拆险情,文博中心会即刻到场处理,2小时内就可发文给施工方、业主等。若是市重大项目,要征询区文物部门意见,则急件不过夜,2个工作日就要给予回复。普通情况的文物修缮申请,按海珠区文博中心规定,在10—15个工作日审批,其间包括组织专家调查等环节。
缺文保经费,是各区普遍存在的问题。“文物保护是‘烧钱’的活。修缮一座祠堂,耗费的人力、资金等相当于新修三座祠堂,简简单单就要花费100万元。”冼永成说。
据悉,上世纪90年代,白云区每年划拨的文物修缮专项经费只有两三万元。但如今,文物保护工作在白云区得到空前的重视。2010年,区政府划拨文物修缮专项经费约为230万元,而2011年已增至1000万元。
文物就在身边
不妨驻足观看
广州,如同国内许多大城市那样,正在上演着“千年”与“十年”的较量。
1982年,国务院公布广州市为“历史文化名城”。但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似乎并未意识到这6个字的分量。今天,这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城市,在数十年的急速发展中,已很难嗅出古老的气息。
上个月,民国建筑金陵台、妙高台被强拆一事,余热未褪,矛头直指政府的管理缺位、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然而,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广州人而言,这何尝不是一种拷问:
在早被熟视无睹的街巷里,还有多少人愿意把目光放在老屋上?直至身边珍贵的老建筑悄无声息地消逝,或者变得面目全非时,人们的忧虑感才突然变得强烈。
关注老建筑,其实也是关注一座城的兴衰荣辱,以及城市个体的喜怒哀乐。即日起,本报将推出《文物在身边·广州筑迹》系列专题报道。跟着南都记者的镜头和笔触,你或许会发现,周遭竟还有那么多“鲜为人知”的文保单位。
何妨多看这座城几眼?从今天开始,从留心身边的文物开始,从了解基层文保工作开始。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