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 (CIPA)、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中共海淀区委宣传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眼共同主办的“第二届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化国际论坛”于2012年10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成功举办。来自英国、德国、意大利、希腊、奥地利、瑞士、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韩国等10个国家代表及国内著名高校、文化遗产研究管理机构等代表共120余人出席。
本届论坛旨在从“数字遗产,分享遗产”出发,研究如何通过数字手段更好的保护、展示、利用、分享人类共同的遗产。论坛议题主要围绕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让“分享遗产”超越时空界限,使更多的人了解文化遗产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并为文物或遗址的保护和复原提供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不同文化视角,展示不同地区的代表对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各种不同认识和看法,从而为文物保护工作者、高等院校研究人员以及相关技术支持机构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
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CIPA)主席马里奥•桑塔纳做了题为《保护建筑遗产:文化资源数字化的挑战》的主旨发言,以国际化的视野介绍了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领域的重要价值。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眼副院长、总工程师侯卫东作为会议执行主席发言。在发言中扼要回顾了我国文物领域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建设工作成就,并对文物保护工作中如何永久保存并传承遗产信息,如何使文化遗产转化为最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提出了殷切期望。
出席论坛的其他发言代表则重点介绍了虚拟现实、多媒体、社交网络、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这些论文代表了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和数字化研究领域的尖端水平。
与会代表还现场体验了圆明园移动导览系统与故宫“倦勤斋”虚拟现实影片体验。同时在论坛上正式发布《伦敦宪章》中文版,在圆明园遗址公园举办了数字圆明园发布仪式。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主办单位之一,圆满完成了论坛组织、论文审核、外方专家的衔接和接待工作,科研与综合业务处副处长郑子良主持了分论坛“历史信息的分层记录与仿真模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永昕群、吴育华论文被会议论文集收录,永昕群在论坛上作了题为“沧州铁狮子数字保护修复研究 ”学术报告。文物保护工程与规划所、文物修复与培训中心、图书馆等部门十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列席,并参加论坛有关学术活动。(来源: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